她為什么時常歇斯底里?
文章來源:發(fā)布時間:2023-01-20 15:02:00-
小張今年26歲,近兩年來,她常因小事歇斯底里,在家大吵大鬧,摔東西,打父母,甚至揚言要自殺。父母多次帶她去心理門診就診,但藥物治療效果并不佳,她仍不斷重復著上述行為。身邊的親人很疑惑:她是不是患上了精神疾???接診后,市口腔醫(yī)院心理二科主任付銳發(fā)現小張在外人面前表現情緒穩(wěn)定,講話條理清楚,大家都覺得她很有禮貌,也很聰明,并沒有精神疾病的癥狀。
探因:嬰兒時被單獨丟在家里
為什么會這樣呢?付銳在詢問中發(fā)現,這是在嬰兒時期,父母對她疏于管理卻又過分溺愛造成的。1歲時,小張父母要去工作,經常把她一個人丟在床上直到晚上下班回家,鄰居常聽到她白天不停地哭泣。
付銳說,這個時期是人格發(fā)展中建立對人信任感的關鍵期,父母在孩子需要的時候沒能給其足夠的身體接觸與關愛,孩子會極度缺乏安全感,恐慌的情緒產生后,體驗會非常強烈,甚至會有災難性的體驗,這樣的情緒反應方式在成年后也會重演。
5歲后,小張的家庭條件得到了改善,父母總覺得虧欠了孩子,就加倍地愛護她,家務沒讓她做過,物質方面也盡量滿足她。
付銳說,這樣的教養(yǎng)方式又使小張養(yǎng)成了驕縱的個性,習慣于讓父母滿足自己的欲望,卻沒能培養(yǎng)出自己的勤奮感,不能去承擔生活責任,加上生活及社交技能的缺乏,她內心深處缺乏自信,所以面對挑戰(zhàn)時,她常常會害怕,退縮。
大專畢業(yè)后,小張一直沒有去工作家人幫她找了幾份如售貨員、文員之類的工作,她不是覺得薪水太低就是覺得太辛苦,或者是不夠體面,都一一拒絕了。她也嘗試過去人才中心找工作,但沒有一技之長,社會經驗缺乏,眼高手低,結局都以失敗收場。
很受挫敗的小張,卻沒有在挫敗中吸取經驗教訓,反而覺得父母沒用,不能給自己找一個體面又輕松的工作,一不開心就拿父母出氣,結果就出現了開頭的那一幕。
治療:系統心理治療后不再歇斯底里
付銳說,藥物治療可以部分改變小張的情緒,但無法讓她真正康復,無法讓她走向社會。小張需要系統的心理治療。付銳在與小張建立了信任關系后,讓她明白自己情緒的來源、了解自己的情緒體驗為何比一般人來得深刻。在共同探討了情緒管理辦法后,小張漸漸意識到自己在適應方面的問題,并作出積極找工作的態(tài)度,在此后的現實挫折中,小張也常出現退縮的情況,付銳跟進的治療及時幫她渡過了難關。
現在,小張已經工作一年多了,盡管對工作還不是很滿意,但仍堅持了下來和同事關系也不錯,在家里她偶爾還會發(fā)發(fā)小脾氣,但不會歇斯底里了。
付銳提醒市民,家人出現異常的情緒狀態(tài)時,在明確排除器質性病變后,在藥物治療的同時,還應找出患者異常情緒的根本原因,進行系統心理治療,才能真正改變患者的異常情緒。